转自:生活报新街派
它是一只碗、一把壶、一个梳妆匣,或是一幅画、一件瓷器,一支闻香识墨的毛笔。但是,在华彩的背后,只有少数人知道,那传承千年的,是层层磨研出来的珍贵技艺。那如曲水流觞般的顺畅,那舞文弄墨般的悠然,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工艺传承人白艳萍赋予的灵魂、赋予大漆的语言。灯下苦思的夜晚,反复研磨的煎熬,过敏红肿的双手,30年“耐得住寂寞”的坚守,让53岁的白艳萍获得“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”殊荣。
由白入褐 “我迷上了大漆”
白艳萍曾是哈尔滨北方漆艺工坊设计人员,为了提升技能,她拜在柏德元大师的门下,成为柏德元的关门弟子。柏德元大师是清宫造办处第五代传承人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。“从此,我就开始了学习传统大漆技艺,那由白入褐的大漆,陪伴着我走过了30多年。”
许多人不知道,大漆为何物。大漆又名天然漆、生漆、土漆、国漆,故泛称中国漆,是割开漆树树皮,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加工后制成的涂料,接触空气后氧化成褐色。漆工艺是我国一门最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,自杭州跨湖桥遗址挖掘出的漆弓开始,大漆工艺传承至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。从秦汉漆器极富东方神秘美感,漆彩飞扬、华美艳丽的鼎盛时代,到宋元明清的百花齐放,中国漆器史瑰丽绚烂。
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大漆的国家,漆与丝一样,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,与茶叶、瓷器一道,体现了中国人生活的品位和质感。”聊起大漆,白艳萍打开了话匣子。白艳萍说,拜师后,她从师傅那里学到了金漆镶嵌技艺绝活,镶嵌蛋壳、贝壳、钻石、玛瑙、玉石、翡翠,“我每天7点准时到画室,晚上6点后才走,一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量,没有星期天。做大漆是一种修行,要耐得住清贫、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。”大漆作品是美的,但过程是苦的。做一个成品需要反复研磨,不断上漆时,那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更是煎熬。每天面对漆料的白艳萍还要时常承受过敏的痛苦,她的手臂、脸上,浑身红肿、起泡,说话间,她撩起衣袖,露出过敏后留下的疤痕。
加入蛋清豆腐 虎皮漆堆漆5年终成功
做金漆镶嵌有许多繁琐的步骤,包括做大漆胎体(漆画板或脱胎胎体或木胎胎体或黑陶胎体)—把预先设计好的纹样或图样稿件拓在胎体上—先进行镶嵌类工艺(蛋壳或贝壳或金银铜等)—描绘各种纹样—做背景或肌理—罩染(填平)—打磨—揩清推光—装裱结束。每天的环节结束后必须选择合适的温湿度,将作品放入荫房荫干,历时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,最后便成了光亮如镜、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。
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,白艳萍也尝试各种颜色的漆彩研究,如拥有肌理效果的虎皮漆,白艳萍就研究了5年,“漆是一种液体,想要在做好的胎体上做进一步的大漆工艺,会需要用到不同的漆,虎皮漆就是我需要制作的一种。由于液体有流动性,想要做到堆高效果,就要尝试在漆内加入不同材料,如白粉、蛋清、豆腐、滑石粉,经过层层工序,几个月下来,可能实验还是失败的。”为了记录这些宝贵的数据,白艳萍边研究边记录,厚厚的六大本手札笔记,就是她多年辛苦的佐证。
抖音直播讲“非遗” 2.2万人点赞
技艺的传承,也需要分享、沿袭,白艳萍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2022年7月15日,一场特别的直播通过抖音平台播出。由黑龙江省非遗中心策划推出的龙江非遗大型公益类节目《非遗在直播》正式开播,首场直播就是“大漆”,白艳萍向网友传授讲解“大漆工艺” 。从漆艺的历史、工艺流程、金漆镶嵌工艺的传承方式和模式等,白艳萍还现场演示了蛋壳镶嵌技艺和瓷杯菠萝漆打磨的全过程。当时直播间有2.2万人点赞,网友们纷纷留言“开了眼界”。
说起这场直播,白艳萍表示,这种传统与网络融合的形式,对“大漆”的传承是一种新尝试,也是一件好事,“直播中,网友们欣赏到了许多漆艺精品,漆画《冰城雪韵》、《金色荷花》,工艺手镯《金色梦想》,工艺品《文房四宝》等,这些都激发了他们对‘大漆’的好奇和兴趣,很多网友不断与我们互动,这让我们很欣慰。”
身在哈尔滨博物馆金漆艺术馆的白艳萍,除了制作漆艺作品,还为观者义务讲解宣传祖国传统文化,累计义务宣讲15万人次。
对于未来,白艳萍设想很多,但无论怎样,她都表示,希望借助一切机会宣传大漆非物质文化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。目前,她已与哈尔滨学院等高校合作授课,筛选青年力量,以己之力,做好传帮带,“‘好漆清如油,照见美人头,摇动虎斑色,提起钓鱼钩’,匠心不变,华彩依旧,漆艺美学,经典流传……”
- 记者:李丹